查看原文
其他

25人死亡、7人失联 | 气候变化下并不意外的河南暴雨

河南暴雨引发全国关注。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降雨量达到617.1mm,相当于往年一年的降雨量。降雨造成郑州市区严重内涝,市内交通中断,多处小区停水停电。20日16时30分起,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已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因极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联。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16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64710人。

图源:网络



气候变化下,郑州暴雨是意外吗?
这场暴雨是千年一遇,可也不是意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大气组成并导致一定时期内自然气候要素的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全球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变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温室气体指那些能够吸收地面反射阳光,从而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H2O、CO2、CH4、N2O和含氟碳化物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CO2、CH4和N2O在大气中的含量急剧升高。大气中CO2的含量从1750年的278 ppm上升到了2011年的390.5 ppm;CH4的含量从1750年的722 ppb上升到了2011年的1803 ppb;N2O的含量从1750年的270 ppb上升到了2011年的324 ppb (IPCC, 2013)。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引起的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全球冰川及冰盖融化及海平面上升,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起降水格局的变化,降低生物多样性,改变现有生态系统格局等问题(Blaschek et al., 2014; Stocker et al., 2013)。
就在7月1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共同发布《与“洪”共存—— 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城市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影响,过去几十年,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区域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等气候灾害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上升,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挑战。以本次郑州极端降水为例,气候变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孟加拉湾暖流强度,进而导致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水汽量、途经区域大气垂直风速发生较大变化,使得短时强降雨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发生强度和发生率上升。

措手不及的社区
这场暴雨打的郑州诸多社区措手不及,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都受到巨大冲击。
以潇湘晨报记者报道的霞女士亲身经历为例,在7月19日晚,霞女士驾驶的小轿车被困在滨湖路北段,20日下午4点多,霞女士停工后待在家里,外面黑云压城,一直在下暴雨,完全出不去,所在的小区已经停水。此时,她受到物业通知要求尽快挪车。“我家现在停水,储备的水估计只能撑到明天,食物还可以撑三四天。”霞女士说。而霞女士住在郑州三环小区的朋友,地下室已经全部进水,小区一楼住户也被通知搬离不准待在家里。大雨导致郑州北部、西部的一些小区配电设施进水,造成居民区停电,居民区电话、网络信号不稳定,目前,诸多小区已经采取停水措施。在水电通讯恢复正常之前,怎么保障社区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保障日常生活秩序,对社区来说是已经迫在眉睫的问题。

车辆在郑州市街头被淹。图源:网络
 
地铁中人员被困。图源:网络
民众在雨中转移。图源:网络
 
郑州居民从小区喷泉池取水。图源:网络

不止于防减灾:社区应对气候变化气候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来说,减缓是根本,但是适应却和社区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和长期而艰巨的减缓比起来,适应就是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影响,它现实而又直接。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灾存在一定的交叉,主要涉及的就是气象灾害中的类似郑州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国玉表示:“城市在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方面的领导作用,以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政策机制、以及执行和监管等措施,都将决定着气候变化治理进程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细胞,也一直是气候变化条件下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任务目标,需要大到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小到公私企业,社区个人的积极参与,可面对气候变化给社区带来的风险,社区缺乏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的最小决策单元停留在城市一级,宏观政策无法估计到社区层面的需求。
 
千禾社区基金会认为,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在灾难还没有来临时,就要在社区层面做好规划。防灾减灾固然是个工作的切入口,但是灾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偶发”的,那么在日常生活里也要通过其他切入口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从而让居民主动全面的了解气候变化给所在社区带来的影响,从基础建设到社区治理层面都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防患于未然。
 

图源:网络


 
危机重重的珠三角社区
 
千禾社区基金会所在广东省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温、光、水资料,研究发现近40年来广东省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降水量也有所增加,降水强度加大,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及干旱等气象灾害均带来一定影响。其中珠三角区域自1980年代以来,增温为全球水平的两倍,海平面上升平均2.5-2.7 mm /年。

气候变化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从紧迫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台风、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同时海平面上升和短期暴雨造成城市内涝、咸潮入侵、疾病传播等次生灾害也愈多愈强。例如2017年8月,“天鸽”台风在珠海市登陆,最强风速达15级,造成粤港澳地区24人死亡和68.2亿美元经济损失。2018年9月正面袭击珠三角的“山竹”超强台风,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其中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山竹”超强台风吹毁路树。图源:网络
 
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绿皮书》基于大湾区近百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百年模拟结果,从多方面对大湾区的气候变化及气候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表明,大湾区气候总体呈暖湿化格局,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降水日数减少但暴雨日数增多。1961年以来,大湾区区域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21℃;未来平均气温还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年平均气温或升高近1.4℃,到2100年或升高近2.0℃。预计未来30年,大湾区极端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加,夏季高温热浪加剧,登陆台风强度增大,海平面继续上升,大气自净能力略有下降,珠江流域将面临全年径流增加、洪水强度增强、频率增加的风险。
 
这次郑州的暴雨引起的灾害充分说明了社区对于气候适应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极端天气来临时,类似上文霞女士经历的电力紧张、用水安全风险增加甚至健康隐患,有朝一日生活在珠三角社区的居民可能都会遇到。在灾难来临前,越多的社区做好准备,气候风险带来的损失才会越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禾社区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